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刀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刀瘡

馬刀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類疾患之一,多發於頸部或腋下,因其形狀似馬刀而得名。此症常見於淋巴結結核(瘰癧)繼發感染,病情較為急猛,初起時結塊色赤,灼熱疼痛,狀如火烙,與尋常瘰癧有別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馬刀瘡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或肺腎陰虛、痰火凝滯所致。肝鬱化火,灼津為痰,痰火互結,阻於經絡,發為結塊;若兼感外邪,或陰虛內熱,則病情加重,呈現紅腫熱痛之象。

臨床表現
初起結核如馬刀形,質硬而痛,色赤灼熱,進展迅速。若未及時治療,可化膿潰破,膿液稠黃,久不收口,形成瘻管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未潰者:宜疏肝解鬱、清熱化痰,可用《外科證治準繩》之柴胡通經湯,以柴胡、黃芩疏肝清熱,配合夏枯草、貝母化痰散結。
    • 已潰者:宜托毒排膿、益氣養陰,選用救苦化堅湯,含黃耆、當歸補益氣血,連翹、金銀花清熱解毒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繼以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。
  3. 灸法
    艾灸可溫通經絡、散結消腫,常選肩井(疏泄少陽鬱火)、肺俞(調理肺氣)、羶中(寬胸理氣)、風池(清熱散風)等穴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學正傳》卷六提及此症「色赤如火燒烙,極痛」;《外科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描述其形類馬刀,強調「宜急治之」,反映古代醫家對其兇險性的認識。

馬刀瘡與現代醫學之「淋巴結核」或「化膿性淋巴結炎」相似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結合疏肝、化痰、清熱等法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