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刀挾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刀挾癭

馬刀挾癭為中醫病名,指發於頸部及腋下之淋巴結結核,屬瘰癧之一類。其名源於病竈形狀特徵:頸部結核細長如馬刀,而腋下結核成串如纓絡(古代裝飾纓帶),故合稱「馬刀挾癭」。此病首載於《靈樞·癰疽》,文中述其特徵為「其痛堅而不潰」,意指結核質硬且久不破潰,與其他癰疽之證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歷代醫家對本病成因見解如下:

  1. 外邪侵襲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認為,風邪侵襲皮膚,導致局部氣血失和,久而成結。風為陽邪,易與體內痰濕相摶,凝滯經絡,形成結核。
  2. 毒氣內蘊
   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指出,此病與「鼠瘻寒熱之毒氣」相關,毒邪根於臟腑,循經脈上竄,發於頸腋。其病本在臟,標現於外,與肝膽鬱火、肺腎陰虛密切相關。
  3. 痰瘀互結
    後世醫家補充,情志不遂、飲食失調可致肝鬱化火,灼津為痰;或肺腎陰虧,虛火煉液成痰。痰火凝結,加之血行不暢,遂成堅硬結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頸側或腋下生結核,小如豆粒,漸增大如棗李,質硬可推動,皮色不變,微有壓痛。
  • 中期:結核黏連成串,推之不移,或伴低熱、盜汗、口乾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• 後期:若久不消散,可能化膿破潰,流出稀薄膿液,形成瘻管,遷延難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鬱痰凝
    結核初起,伴胸脅脹悶、急躁易怒,舌紅苔薄黃,脈弦滑。治宜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方用逍遙散二陳湯加減。
  2. 陰虛火旺
    結核堅硬,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清骨散
  3. 氣血兩虛
    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香貝養營湯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未潰期:可貼敷陽和解凝膏消核膏,以溫通散結。
  • 已潰期:用生肌玉紅膏祛腐生肌,配合藥線引流。

古籍文獻補充

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區分瘰癧與馬刀挾癭之異:「瘰癧繞頸而發,馬刀獨生頸腋。」指出二者雖同屬痰核,但病位與形態略有差異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,此病「總由虛勞氣鬱所致」,治療需兼顧調理體質。

馬刀挾癭屬中醫外科頑疾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,標本兼治,以達軟堅散結、調和氣血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