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癲

馬癲為中醫癲癇病症之一,屬「五癲」分類範疇,其特徵與發作表現於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。根據病因病機與臨床症狀,馬癲可分為兩類詮釋:

一、五癲之馬癲

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指出,馬癲發作時可見「反目、口噤、手足相引,身體皆然」,即患者雙目上視、牙關緊閉,四肢抽搐牽引,全身僵直或痙攣。此類症狀與肝風內動、痰蒙清竅相關,因肝主筋,風痰上擾經絡,致筋脈拘急而發。其病位多責之於肝、心二臟,與情志失調或先天不足有關,屬「癲證」範疇,需與狂證鑑別。

二、馬癇之別稱

明代《景岳全書·卷三十四》將馬癲歸為「馬癇」,與牛癇、羊癇等並列,屬癇證之一。此類命名源於發作時聲響特徵,如馬鳴狀,實為癇病(類似現代癲癇)的具體表現。中醫認為,癇證多因臟腑失調,風、火、痰、瘀閉阻心竅,引動肝風所致。馬癇發作時,除肢體抽搐外,或伴喉中異聲,聲如馬嘶,此與痰氣上逆、阻滯咽喉相關。

病因病機探析

  1. 風痰閉阻:痰濁內生,隨肝風上逆,蒙蔽心神,發為抽搐昏仆。
  2. 肝腎陰虛:陰虛生內熱,熱極生風,風動則筋脈失養而拘急。
  3. 先天稟賦不足:與胎驚、元氣虧虛相關,多見於小兒癇證。

馬癲之治療,歷代醫家主張辨證論治,如《千金要方》以祛風化痰為主,後世則結合滋陰熄風、調補肝腎等法。此症名雖古奧,實為中醫對癲癇多樣性觀察之體現,反映「同病異證」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