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疔
馬疔,為中醫外科病名之一,首見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。其特徵為皮膚局部突起數枚結核,形體較小,狀似馬鈴,故又稱「馬鈴」。此病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蘊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結聚於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
馬疔之發,主要與「熱毒壅盛」及「氣血瘀滯」相關。風熱之邪外襲,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脾胃濕熱內生,毒邪蘊結肌膚,化火成毒,發為疔腫。其病位多在肌表,與肺、脾二臟關係密切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濕熱毒邪鬱滯,則易發為此症。
臨床表現
初起時局部皮膚出現硬結,形如豆粒,數枚並生,色紅或紫,觸之疼痛,逐漸腫脹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;若濕熱偏重,則見腫脹明顯,或伴有滲液,舌苔黃膩。
辨證論治
治療馬疔,當辨其寒熱虛實,分而治之:
-
熱毒壅盛證
- 主症:局部紅腫熱痛,伴發熱、煩渴、便秘、尿赤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散結。
- 方藥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金銀花、蒲公英等清解熱毒。
-
濕熱蘊結證
- 主症:腫脹明顯,或見滲液,身重困倦,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。
- 方藥: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,配合土茯苓、赤小豆等以利濕解毒。
外治法
外治以解毒消腫、活血散結為主,傳統常用以下方法:
- 醋磨外塗:取紫金鐘、紫金皮、紫河車、天南星等分,磨醋暖塗患處,可活血散瘀,解毒消腫。
- 酒煎內服兼外敷:以紫金皮、紫金藤、紅內消、馬蹄香、馬蹄藤煎酒,內服配合外敷,助其行氣活血,通絡散結。
相關名方與藥物
- 紫金皮:性辛溫,能活血通絡,散瘀止痛,常用於癰腫疔毒。
- 天南星:苦辛溫,有毒,外用能散結消腫,多配伍醋磨以減其毒性。
- 馬蹄香(即杜衡):辛溫,可行氣活血,祛風解毒,適用於疔瘡腫毒。
馬疔之治,重在辨證,內外合治,使毒邪得散,氣血調和,則腫消痛止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雖簡,然治法靈活,可隨證加減,以應臨床之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