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二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二泉
馬二泉,清代醫家,生平履貫未詳,然其著作《小蓬萊山館方抄》三卷流傳後世,現存石印本及刻本,為中醫文獻研究之重要資料。該書收錄諸多臨床驗方,反映清代中醫方劑學之特色,尤重藥性配伍與辨證施治,體現中醫「理、法、方、藥」一貫之學術體系。
中醫理論中,方劑之組成講究「君臣佐使」,馬氏所錄方劑亦遵循此原則,如以補益為主者,多用人參、黃芪為君;調和氣血者,則以當歸、川芎為要。其方抄內容或涉及內科雜病、婦科調理及外傷療治,展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、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想。
《小蓬萊山館方抄》部分方劑可能援引或化裁自經典,如《傷寒論》、《千金方》等,結合清代溫病學說之發展,反映當時醫家對外感熱病與內傷調理之融合見解。書中若載有針灸或外治法,亦符合中醫「內外兼治」之傳統,如艾灸、膏藥貼敷等技術,均屬中醫外治範疇。
馬二泉之著作,不僅為清代民間醫療經驗之縮影,亦為當代研究中醫方劑學演變提供實證,其學術價值在於承先啟後,融匯歷代醫家之長,而自成實用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