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更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更生,字瑞雲,清代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為清代中醫名家。其醫術承襲自岳父,經年潛心鑽研,終成一方良醫,尤精於望診與脈學,以斷症精準聞名於世。
醫術特色
- 望色診脈,斷生死如神
馬更生深諳《內經》「望而知之謂之神」之理,擅長透過患者面色、形體、神氣等外在表現,結合脈象變化,預判疾病吉凶。清代醫家多推崇「望聞問切」四診合參,而馬更生尤重望、切二法,其臨床驗案中,常記載憑患者面色青赤、脈象沉滑等細微變化,斷其臟腑虛實,甚至推測病程轉歸。 - 急救奇術,啓齒灌藥
相傳曾有一患者暴厥,氣息幾絕,眾醫束手。馬更生察其脈象沉伏而寸口微動,斷為「痰閉心竅」,遂以銅箸啓其齒,灌入豁痰開竅之劑(如蘇合香丸或通關散之類),患者頃刻甦醒。此案例體現其對「閉證」與「脫證」的辨證功力,亦反映清代醫家對急症處理的經驗積累。 - 承古創新,融會諸家
馬更生雖師承岳父,然不拘門戶,兼採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與葉天士溫病學說。其用藥注重調和氣機,善以輕靈之品(如藿香、佩蘭)化濕醒脾,亦熟諳峻猛之方(如大承氣湯)攻逐實邪,展現「因證制方」的臨證思維。
學術背景與影響
清代江南醫家輩出,馬更生活躍於錢塘一帶,與同代醫家交流甚密。其診法上承《難經》「獨取寸口」之脈學傳統,下啟後世對「形神合一」診治理念的重視。雖未見專著傳世,然其醫案散見於地方誌及醫家筆記,足見其術精德厚,為浙派中醫代表性人物之一。
馬更生之生平,反映了清代民間醫家如何透過師承與實踐,將中醫理論轉化為活潑的臨床智慧,尤其於急症救治與預後判斷上,留下寶貴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