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枕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枕痛
產枕痛,又稱「兒枕痛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日本漢方醫著《皇漢醫學·產科發蒙》。此症專指產後婦女因惡露排出不暢,或胞宮瘀血內阻,導致下腹部疼痛如刺、拒按之證候,屬「產後腹痛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枕痛多因產後氣血虛弱,運行無力,或寒邪客於胞脈,致使惡血當下不下,瘀結成塊,阻滯衝任二脈,不通則痛。其病機核心為「瘀血內停」,與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所載「產後惡露不盡,腹痛拒按」之描述相合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產後數日內小腹疼痛劇烈,痛處固定不移,觸之有硬塊,惡露量少色暗,或夾血塊,舌質紫暗、邊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若兼寒凝者,可伴畏寒、肢冷;氣滯者則見脹痛連及脅肋。
中醫辨證與治法
-
血瘀證
- 主症:腹痛拒按,惡露不暢,色紫暗有塊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散結止痛。
- 方藥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加減,或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)合益母草。
-
寒凝血瘀證
- 主症:腹痛得溫稍減,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化瘀止痛。
- 方藥:少腹逐瘀湯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、沒藥、當歸等)為主方。
-
氣滯血瘀證
- 主症:腹脹痛連及胸脅,噯氣頻作。
- 治法:理氣行滯,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香附、烏藥配伍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後兒枕痛,乃惡露未盡,寒涼停瘀所致。」強調瘀血與寒邪為致病關鍵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亦指出,產後腹痛「多因血虛血瘀」,治法當以「補虛化瘀」為綱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症近似西醫「產後子宮復舊不全」或「宮縮痛」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調和與體質辨證,非僅對症鎮痛。
產枕痛為產後常見病症,中醫透過辨證論治,以活血化瘀、溫通散結為大法,臨床療效顯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