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哈金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哈金達

馬哈金達為唐代著名醫僧,其生平履歷雖未詳載於史冊,然其於中醫與藏醫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據記載,公元710年,馬哈金達隨金城公主入藏,與藏醫名家瓊布孜孜、瓊布頓珠等人合作,共同編譯醫書,促進漢藏醫學之融合與發展。

醫學貢獻

  1. 漢藏醫學交流
    馬哈金達於吐蕃時期,將中醫理論與診療技術引入西藏,並與藏醫共同整理、翻譯醫學典籍。此舉不僅豐富藏醫體系,亦使中醫之陰陽五行、經絡臟腑等學說得以傳播於高原地區。
  2. 醫書編譯
    其參與編譯之醫籍,可能涉及中醫經典如《黃帝內經》之部分內容,或唐代盛行方書,將漢地針灸、方藥等知識系統性融入藏醫文獻,奠定後世藏醫理論之基礎。
  3. 理論融合
    藏醫體系中「隆」、「赤巴」、「培根」三因學說,與中醫之「氣血津液」、「陰陽平衡」等概念或有相互參照之處。馬哈金達等人之工作,可能促成兩種醫學體系在病因病機、診斷治療上之對話。

中醫專業背景

唐代中醫正值鼎盛,孫思邈《千金方》、王燾《外臺祕要》等著作影響深遠。馬哈金達所攜醫術,可能包含以下內容:

  • 經絡針灸:唐代針灸學發達,藏醫後世典籍中亦見針灸療法記載,或與此時期交流有關。
  • 方藥應用:中藥如當歸、大黃等,早見於藏醫文獻,反映漢地藥材與配伍理論之傳入。
  • 診斷技術:脈診、舌診等中醫特色診法,可能經由馬哈金達等醫家引入藏醫實踐。

歷史意義

馬哈金達之工作,體現唐代多元文化交融下醫學發展之面貌。其不僅為藏醫注入中醫元素,亦為後世研究漢藏醫學互動提供重要線索。此類交流對西藏醫學體系之成熟具有深遠影響,亦彰顯中醫在跨文化傳播中之適應性與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