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哈耶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哈耶那(摩訶衍)與中醫在吐蕃的傳播
馬哈耶那,又稱摩訶衍,意譯為「大乘和尚」,為唐代著名醫僧。其名「大乘」源自佛教宗派,然其於醫學史上之貢獻,尤以中醫與藏醫之交流為著。唐金城公主入吐蕃和親時,隨行漢族醫僧攜帶中原醫籍入藏,馬哈耶那即為其中代表人物。
馬哈耶那與《月王藥診》
吐蕃時期,藏地已有《醫學大典》、《無畏的武器》等本土醫書流傳。馬哈耶那與藏族譯師毗盧遮那合作,將金城公主所攜漢醫典籍與吐蕃醫學結合,編譯成藏醫經典《月王藥診》(藏名《索瑪拉扎》)。此書為現存最早之系統性藏醫理論著作,內容涵蓋:
- 理論基礎:融合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與藏醫「三因」(隆、赤巴、培根)理論,闡述人體生理、病理之關聯。
- 診療方法:記載脈診、尿診等技術,與中醫診法互通,並結合高原特色。
- 藥物應用:收錄大量中藥與藏藥,如紅景天、冬蟲夏草等,詳述其性味歸經與療效。
中醫理論的影響
《月王藥診》可見明顯中醫痕跡,如:
- 五行學說:將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與五行(火、木、土、金、水)對應,解釋疾病傳變。
- 經絡概念:引入氣血運行理論,影響後世藏醫對「白脈」(神經)與「黑脈」(血管)的區分。
- 治療原則:強調「平衡」思想,與中醫「調和陰陽」理念相呼應。
歷史意義
馬哈耶那之工作,標誌漢藏醫學交流之高峰。《月王藥診》不僅奠定藏醫理論框架,更保存部分已佚唐代醫籍內容,成為研究早期中醫西傳之關鍵文獻。其融合創新之精神,亦反映中醫學在跨文化脈絡下的適應與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