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喉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喉痹

病名釋義
馬喉痹,乃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其特徵為咽喉腫痛、色赤,痰涎壅盛,氣息急促,煩熱如馬喘之狀,甚則妨礙飲食。此病名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,屬「喉痹」範疇,因症狀急重,喘鳴似馬,故得「馬喉痹」之稱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痰毒邪火鬱結,上熏肺系,聚於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痰火搏結:肺胃積熱,灼津成痰,痰火相搏,壅滯咽喉,致氣道不利。
  2. 邪毒熾盛:外感風熱邪毒,內犯肺胃,化火生痰,上攻喉關,發為腫痛喘息。
  3. 氣機壅遏:痰火阻塞咽喉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呼吸急促、煩悶如喘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咽喉紅腫焮痛,痰涎黏稠壅盛,呼吸氣促,甚則聲如拽鋸。
  • 兼症:發熱煩渴,胸膈滿悶,吞咽困難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危重徵象:若痰火閉阻咽喉,可致氣道驟塞,出現面青唇紫、窒息之候(古稱「喉閉」)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瀉火解毒、化痰利咽為主,分述如下:

  1. 內治方藥

    • 清氣化痰丸加減:適用於痰熱壅盛者,以黃芩、瓜蔞仁清肺化痰,杏仁、陳皮理氣降逆,茯苓健脾滲濕,酌加牛蒡子、射干、山豆根增強解毒利咽之效。
    • 涼膈散合導痰湯:若兼見胸膈煩熱、便秘溲赤,可加芒硝、大黃通腑泄熱,配合膽南星、枳實豁痰開結。
    • 犀角地黃湯:若熱毒深入營血,咽喉腐潰,可加犀角(今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解毒。
  2. 外治輔法

    • 吹喉散: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,以清熱消腫、祛腐生肌。
    • 含漱方:以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煎湯漱口,解毒止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馬喉痹者,謂熱毒之氣結於喉間,腫連頰而微壯熱,煩滿而數吐氣,呼之為馬喉痹。」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馬喉痹,喉中腫痛,水漿不下,痰涎壅塞,皆由脾肺壅熱,熏發上焦。」

鑒別要點
馬喉痹需與以下喉科急症相區別:

  • 乳蛾(扁桃體炎):腫痛局限於喉核,多無馬喘之聲。
  • 白喉:咽喉假膜灰白,犬吠樣咳,屬疫毒為患。
  • 喉風:發病更急,咽喉緊縮,痰鳴如拽鋸,多因風痰上攻。

附:痰火與馬喉痹之關係
中醫認為「痰為火之標,火為痰之本」,馬喉痹之痰涎壅盛,實因火邪灼津而成。故治痰必清火,火降則痰自消。臨床尤重肺胃二經,蓋「咽喉為肺胃之門戶」,清瀉肺胃實熱,乃治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