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喉痹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喉痹風

馬喉痹風,又稱「喉痹」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以咽喉腫痛、灼熱、吞咽困難為主要表現,甚者可波及面頰,伴見吐血之症。此病名見於《本草綱目》馬鞭草附方,載其症狀為「躁腫連頰,吐血數者」,並以馬鞭草搗汁飲用為治療之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馬喉痹風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生痰火,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痰毒壅滯」與「邪火熏灼」:

  1. 外邪侵襲: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,結於咽喉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2.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炙煿,肺胃積熱,火毒上炎,灼傷咽喉脈絡,甚則迫血妄行而見吐血。
  3. 痰瘀互結:痰濕內蘊,與熱毒相搏,阻滯咽喉經絡,加重腫脹疼痛,甚則蔓延至頰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咽喉紅腫熱痛,吞咽困難,甚則痛連面頰。
  • 兼症:或見發熱、口渴、痰黏稠黃;若熱毒熾盛,可致絡傷血溢,出現吐血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數或滑數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瀉火解毒、消腫止痛」為主,佐以化痰散結、涼血止血。

內治法

  1. 經典方藥

    • 五味消毒飲加減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為基礎,清熱解毒力強;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、梔子;痰多者加浙貝母、瓜蔞;吐血者加白茅根、側柏葉。
    • 馬鞭草單方: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載,取鮮馬鞭草搗汁內服,其性涼味苦,能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瘀,尤適於熱毒壅盛之喉痹。
  2. 辨證加減

    • 風熱犯肺:加牛蒡子、薄荷、連翹疏風清熱。
    • 肺胃火熾:加石膏、知母、大黃瀉火通腑。
    • 痰瘀阻絡:加丹參、赤芍、僵蠶化痰通絡。

外治法

  • 吹喉散: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針刺放血:於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,瀉肺胃之熱。

古籍考據

《本草綱目》特別提及馬喉痹風的急症處理,強調馬鞭草「勿見風,截去兩頭」的用法,反映古人對藥材鮮用及避風的講究。另《外科正宗》亦載喉痹屬「火毒纏塞」之證,治法與此相類。

馬喉痹風雖屬急症,然中醫透過清熱解毒、調理氣血,可有效緩解症狀,其治療思路體現「標本兼治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