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疥

馬疥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疥瘡之一種,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五·疥候》。該書將疥瘡分為五類,馬疥為其中較重之證型,其特徵為皮膚深層隱隱隆起,形成硬結根墌(根基狀病灶),搔抓時疼痛感不明顯,然患處皮損較深,病程纏綿。

病因病機
馬疥之成,多因風濕熱邪客於肌腠,蘊結日久,化毒生蟲,或接觸染毒之衣物、器具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疥瘡皆由「蟲毒所為」,而馬疥尤以濕熱瘀滯為甚,邪毒深伏皮裏,故皮損堅硬隱伏。其好發部位與一般疥瘡相似,常見於指縫、腕屈、腰腹等皮膚薄嫩處,亦可蔓延全身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皮損特徵:初起為粟米大小丘疹,漸成硬結,色暗紅或紫褐,觸之堅實如豆,根盤深嵌皮內。
  2. 瘙癢特點:搔之痛感不顯,但夜間癢甚,或因熱加重。
  3. 病程演變:若失治,可潰爛流膿,或結痂反覆,日久耗傷氣血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: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殺蟲為主,方選《外科正宗》消風散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苦參等)加減。若濕毒熾盛,可合黃連解毒湯;血瘀明顯者,佐以活血散結之品,如丹參、赤芍。
  2. 外治:傳統多用繡球丸(硫黃、輕粉、雄黃等研末,油調外塗)以殺蟲止癢。亦可配合蛇床子湯煎洗,或外敷青黛散以清熱斂瘡。

鑒別要點
馬疥需與其他疥瘡類型區分:

  • 大疥:膿皰明顯,痛癢交作。
  • 水疥:疹如粟粒,頂透水皰,破流黃水。
  • 乾疥:皮燥脫屑,癢如蟲行。

馬疥之辨證,重在察其皮損深伏、根墌堅硬之特徵,治療當內外兼施,尤重解毒透邪之法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、吳謙《醫宗金鑒》皆對此有發揮,可資臨證參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