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口中醫名詞詳解

馬口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男性尿道外口,又稱「溺孔」或「精竅」。此名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,用以描述小便不通之症候,如敗精瘀血或溺孔結垢阻塞水道時,可透過器械通引以緩解癃閉之急。

中醫理論中的馬口與水道關聯

中醫認為,馬口為「溺竅」之門戶,隸屬前陰,與腎、膀胱、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」,若腎氣不足、濕熱下注,或瘀血敗精阻滯,皆可能導致馬口開闔失司,引發小便淋瀝、疼痛或癃閉。

臨床文獻記載

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記載,以鵝翎筒插入馬口通塞之法,屬古代導尿術之一,用於「敗精乾血阻塞溺道」之急症。此法反映中醫對尿道梗阻的實證處理,亦強調「通則不痛」之理,與針灸取穴(如中極、膀胱俞)或內服利尿通淋方劑(如八正散)互為補充。

馬口與精竅之辨

部分醫籍將馬口與精竅並論,然嚴格而言,馬口偏重溺液排出之通道,而精竅多指精關(如《類經》所述「精竅開闔由腎主司」)。然因解剖位置相近,臨床濕熱下注或相火妄動時,二者症狀易相互影響,如溺時挾精、白濁等症。

相關病理與治法

  1. 濕熱下注:馬口紅腫灼痛,溺赤濁,方選導赤散合萆薢分清飲。
  2. 瘀血阻絡:小便刺痛、點滴難出,可配合血府逐瘀湯加滑石、蒲黃。
  3. 腎氣不固:老年溺後餘瀝,常用縮泉丸或濟生腎氣丸溫補下元。

馬口之症,需結合四診辨其虛實,實者清利通竅,虛者補益固攝,方合中醫整體調理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