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口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口疔
馬口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,特指生於下唇之疔毒。其症見唇部腫脹焮紅,甚則疼痛劇烈,或伴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此病多因脾胃積熱,熱毒上衝,蘊結於唇部肌膚,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疔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濕熱內蘊,或七情鬱火內生,皆可致熱毒循經上攻,結聚於唇,發為疔瘡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局部皮膚破損染毒,亦可誘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可見粟米樣膿頭,周圍紅腫堅硬,灼熱疼痛,逐漸腫勢擴散,甚則延及頷下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見憎寒壯熱、口乾舌燥、便秘溲赤等陽明腑實之證。
治法
以瀉火解毒、消腫止痛為基本治則,內外合治:
-
內治
- 熱毒初起:宜清熱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加減。
- 火毒熾盛:若見高熱煩渴,舌紅苔黃,可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涼膈散以瀉三焦實火。
- 熱結便秘:兼腑氣不通者,可佐以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,方如紫地湯(紫花地丁、生地黃等)加減。
-
外治
- 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- 若膿成未潰,可用千捶膏貼敷促其潰破;潰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外蓋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相關鑑別
- 唇疔:泛指生於口唇之疔瘡,馬口疔屬其下唇特定類型。
- 驢嘴風:亦稱「鎖口疔」,症見唇口緊急、開合不利,多因風火毒邪壅盛所致,病情較馬口疔更為險惡。
馬口疔之預後與熱毒深淺相關,早期清解得當,多能速癒;若失治誤治,恐毒邪內陷,轉為「疔瘡走黃」之危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