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馬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玫

馬玫,字五玉,清代醫家,東光(今屬河北)人。其醫術精湛,尤擅脈診,臨證每有奇效,為當時醫林所重。馬氏深研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旨,融會歷代醫家脈學精華,於脈理辨析頗具獨到見解,認為脈象變化與臟腑氣血盛衰、陰陽失衡密切相關,故診脈時須結合四時五行、患者體質綜合判斷。

馬玫著有《脈訣淺說》與《痘疹淺說》二書,惜未見傳世。據考,《脈訣淺說》當為其脈學心得之總結,可能以通俗語言闡釋脈象主病,如浮脈主表、沉脈主裏、遲脈主寒、數脈主熱等基本綱領,並進一步探討相兼脈(如浮數、沉遲)之臨床意義,或涉及「胃、神、根」等脈學核心概念。而《痘疹淺說》則可能針對當時盛行的小兒痘疹(天花、麻疹等)提出辨證論治之法,或參合溫病學說,論述痘疹發病之氣血傳變與解毒透邪要訣。

馬玫之學術思想,或受金元四大家與明清溫病學派影響,強調「脈證合參」,反對拘泥古方。其臨床施治,可能注重調和營衛、疏通經絡,尤擅以輕靈之劑化解表裏鬱滯,如運用辛涼透表法治風熱初起,或以甘淡滲濕方藥調理濕邪困脾。此外,清代醫家多重視「扶正祛邪」,馬玫或亦推崇「固護脾胃」為治病之本,於痘疹治療中注重培補元氣,兼以清熱透毒。

雖其著作佚失,然從清代地方誌與醫史文獻零星記載可窺,馬玫之術曾於河北一帶廣為流傳,對後世脈學與兒科診療或有啟發。其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診療風格,亦反映清代中醫趨於實用與地域化的發展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