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脾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脾風

馬脾風,又稱「風喉」或「暴喘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醫學綱目》。此證屬小兒急重危候,以「暴喘而脹滿」(《幼科證治準繩》)為主要特徵,臨床表現為胸高氣壅、肺脹喘滿、兩脅抬動、鼻翼扇動、大小便秘結、神氣悶亂等。其病機多與「胸膈積熱,心火凌肺,痰熱壅盛」(《幼幼集成》)相關,或因寒邪客閉肺經,鬱久化熱,導致肺氣壅塞不通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熱壅肺: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調護失宜,過食肥甘厚味,易致胸膈積熱,痰濁內生。痰熱上壅於肺,阻遏氣機,肺失宣降,發為暴喘脹滿。
  2. 寒邪化熱:外感寒邪,客閉肺經,鬱而化熱,熱邪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肺氣鬱閉,遂成此證。
  3. 心火刑金:心火亢盛,上灼肺金,肺氣不利,氣逆而喘,兼見煩躁悶亂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痰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症:喘促氣急,痰聲漉漉,胸高脅動,面赤唇紫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宣肺清熱,化痰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首選五虎湯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細茶),以宣肺泄熱;若痰涎壅盛,可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,瀉肺逐痰。
  2. 肺氣鬱閉證

    • 主症:喘滿氣促,鼻翼扇動,大便祕結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燥。
    • 治法:通腑泄熱,降氣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繼用一捻金(大黃、檳榔、黑丑、白丑、人參),攻下痰涎,開通肺氣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幼科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馬脾風者,肺脹喘滿,胸高氣急,兩脅扇動,鼻張悶亂。」強調肺氣壅滯為病機關鍵。
  • 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此因心火亢盛,上爍肺金,痰熱交攻,氣道阻塞。」提示心火與痰熱互結的病理特點。

馬脾風屬急症,病情兇險,需及時辨證施治,以宣通肺氣、清熱化痰為要,兼顧通腑泄濁,使邪有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