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脾風似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脾風似癇
馬脾風似癇為中醫兒科急症之一,屬急驚風類證,多因外邪閉肺、痰熱壅盛,或臟腑氣機逆亂所致。其名「馬脾風」,喻病勢急迫如馬奔騰,風性善行數變;「似癇」則指其症狀與癇證相似,然病機迥異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小兒臟腑嬌嫩,肺脾常不足,易感外邪。風熱或風寒之邪襲肺,肺氣鬱閉,宣降失常,津液輸布失司,聚而為痰,痰熱互結,壅塞氣道。肺氣上逆則喘急,痰阻絡脈則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兩脅悶亂,甚則引動肝風,出現類似驚風之狀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肺氣壅滯:上氣喘急,呼吸困難,鼻翼扇動。
- 痰熱內擾:喉間痰鳴,聲嘶喘喝,痰涎黏稠難咯。
- 氣機逆亂:胸膈滿悶,兩脅脹痛,煩躁不寧。
- 風動之象:手足躁動,甚則抽搐,然神識多清醒,與癇證之昏仆有別。
治法與方藥
此證屬實熱閉肺,當急瀉肺熱、滌痰開閉,佐以降氣平喘。傳統多用《幼科發揮》之牛黃散,以牛黃清心豁痰,配伍大黃、牽牛子等峻下熱結,導痰熱從二便而出。若痰熱熾盛,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行水;若兼肝風內動,可加鉤藤、羚羊角以熄風定驚。
鑒別要點
需與癇證、喘證相區別:
- 癇證發作時多有意識喪失,醒後如常,反覆發作;馬脾風似癇則以喘急痰湧為主,罕見昏不知人。
- 一般喘證多無脅悶痰鳴之劇,且病程較緩,此證則起病急暴,病勢兇險。
此證貴在辨證精準,攻邪務速,若延誤治療,恐痰熱內閉,耗傷氣陰,轉為危候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肺與大腸相表裏」,故通腑瀉熱為關鍵治法,亦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」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