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馬千里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千里

馬千里,字少川,明代醫家,回族人士。其生平事蹟流傳不多,然據倪朱謨《本草匯言》所載,可知其醫術精湛,尤以回醫(回回醫學)見長,故倪氏稱之為「回回醫」。馬氏雖有醫論著述,惜未傳世,僅部分論述散見於《本草匯言》之中,足見其學術思想對當時醫家之影響。

學術背景與醫學特色

明代中醫學術蓬勃發展,各族醫學交流頻繁,回回醫學作為伊斯蘭傳統醫學之一,與中醫理論互有融通。馬千里之醫學思想或受此影響,結合中醫經典理論與回醫特色,形成獨特見解。

  1. 藥物運用
    馬氏對藥物性質與功效見解獨到,尤其擅長運用香藥(如乳香、沒藥、龍涎香等),此類藥物多由西域傳入,在回醫中廣泛應用,具有行氣活血、通絡止痛之效。其論述被倪朱謨收錄,反映其對藥性歸經與配伍之深刻理解。
  2. 理論融合
    回回醫學注重「四液平衡」(黑膽汁、黃膽汁、血液、黏液)與中醫「陰陽五行」理論雖有差異,然馬千里可能嘗試調和二者,例如在診治熱症或濕證時,兼顧體質與氣血調和,體現其跨文化醫學視野。
  3. 臨證特點
    馬氏臨床可能重視外治法與內服結合,回醫傳統療法如放血、薰香等,或與中醫針灸、湯藥相輔相成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雖馬千里著作佚失,然其學說透過《本草匯言》得以片段留存,為後世提供明代回漢醫學交流之珍貴線索。其融合多元醫學體系之嘗試,亦反映明代醫家開放包容之學術風氣。

馬千里之生平雖湮沒於史料,然其作為「回回醫」之代表,不僅豐富中醫藥學之內涵,更見證絲綢之路醫學文化之交融,於中醫學史中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