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氏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氏點

馬氏點為經外奇穴之一,位於右下腹部,具體定位在臍部與髂前上棘連線的外1/3與中1/3交點處。此穴在臨床應用上,主要用於診斷及治療急、慢性闌尾炎,亦稱「闌尾點」。

在經絡理論中,馬氏點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但其位置鄰近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所過之處。從中醫臟腑辨證角度,闌尾炎多歸屬於「腸癰」範疇,病因多與濕熱瘀滯、氣滯血瘀相關。馬氏點作為反應點,按壓時若出現明顯壓痛,常提示腸癰病機存在,可配合天樞、上巨虛等穴以通調腸腑氣機。

針刺此穴時,多採用直刺法,深度約0.5至1寸,手法以瀉法為主,旨在疏通局部氣血瘀滯。此外,亦可配合灸法或刺絡拔罐,以增強散瘀消腫之效。在治療上,除針灸外,中醫亦常結合內服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之方劑,如大黃牡丹皮湯,以內外同治。

馬氏點的應用體現了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通過局部刺激調動經氣,達到緩解腹痛、消炎散結的作用。其定位與現代醫學麥氏點(McBurney`s point)相近,反映中醫對解剖位置的認識與西醫學之互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