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馬嗣明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嗣明

馬嗣明,南北朝至隋朝時期著名醫家,祖籍河南野王(今河南沁陽)。其醫術承襲古法,深研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及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》等經典醫籍,尤擅脈診與針灸,臨床診斷精準,能預判生死,故在當時享有盛譽。

學術與臨床特色

  1. 脈診精微
    馬嗣明深諳《內經》脈學理論,重視寸口脈法,透過三部九候辨析臟腑氣血盛衰。其診脈不僅斷病,更能推測預後,體現「上工治未病」的思想。
  2. 外證療法與煉石術
    馬氏擅長治療外科瘡瘍,獨創「煉石法」:將石塊煅燒至赤紅,浸入醋中淬取礦物屑,曬乾後研末,再以醋調和敷塗患處。此法結合礦物藥的收斂解毒之性與醋的軟堅散結作用,對癰疽、金瘡等外證療效顯著,符合中醫「煅淬」炮製原理,增強藥石滲透之力。
  3. 針灸明堂之學
    馬嗣明精通《明堂》經穴理論,針法注重補瀉手法與氣機調和,臨床取穴少而精,強調「得氣為要」。其針灸結合脈診,針對經絡氣血瘀滯或虛損,施以相應手法,展現南北朝針灸學的實證風格。

生平與影響

馬嗣明後入隋廷任「藥藏監」,掌管宮廷藥物儲備與調製,反映其藥學造詣受官方認可。其煉石法與針灸經驗,對後世中醫外科及針灸學的發展具啟發意義,尤為唐宋醫家處理外傷瘡瘍所借鑑。

馬嗣明之學術,融合經典理論與臨床創新,體現南北朝醫家重實效、善總結的特質,為中醫從理論過渡至實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