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蹄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蹄漏

馬蹄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肛漏(肛門漏管)之一種特殊形態,因漏管分布形似馬蹄狀而得名,亦稱「馬蹄鐵形漏」。此症多由重症痔瘡久治不愈,或誤治失治,致毒邪深竄、腐蝕血肉,形成迂曲貫串之漏管網絡。其特徵為漏管外口多位於肛門左右兩側,並向肛周環繞延伸,依內管道走向可分為「前馬蹄漏」與「後馬蹄漏」兩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馬蹄漏之成因為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,或陰虛火旺灼傷脈絡,致肛周癰疽潰後餘毒未清,膿血敗濁久積成管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漏之為病,由癰疽潰後,膿水不絕,日久成管。」若病情遷延,漏管相互貫通,即形成複雜之馬蹄狀結構。

證型分類

  1. 前馬蹄漏:漏管主要向肛門前方延伸,多與陰陽蹺脈循行相關,症見肛前腫痛、漏口分泌物黏稠。
  2. 後馬蹄漏:漏管向肛門後方發展,常涉及督脈及足太陽經,伴隨肛後墜脹、膿液清稀等虛象。

治療原則

馬蹄漏屬「複雜性肛漏」,傳統中醫外治法強調「祛腐生肌」與「通絡引流」:

  • 掛線療法:以藥線或橡皮筋緩慢切開漏管,兼具引流與刺激肉芽生長之效,尤適於深部漏管。
  • 手術切除:對迂曲廣泛之漏管,可配合烙法或切除術,術後外敷生肌玉紅膏促進癒合。
  • 內服藥:濕熱證用萆薢滲濕湯加減;氣血虛者投托裡消毒散,輔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、紅花。

馬蹄漏之辨證需結合經絡理論與局部探查,古籍《瘍醫大全》載:「漏管通連者,當審其淺深、察其經絡。」臨床須據證施治,以斷其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