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馬琬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琬,為隋代以前之醫家,生平籍貫未詳,然其醫術與著述見載於史籍,尤以《隋書·經籍志》所錄《食經》三卷為著。該書雖已散佚,然部分內容經由日本丹波康賴《醫心方》之引述得以保存,可窺其學術一斑。
學術背景與《食經》特色
馬琬所著《食經》,屬中醫「食療」範疇,反映隋以前醫家對飲食與健康關係之重視。中醫自古有「藥食同源」之說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,強調飲食調攝為養生之本。馬琬之書或承此傳統,結合藥物性味與食物特性,論述如何透過日常飲食調理體質、防治疾病。
《醫心方》所存佚文考略
丹波康賴《醫心方》為日本平安時代醫書,彙集中國隋唐以前醫籍精華,其中引述馬琬《食經》內容,多涉食療方劑與禁忌。例如:
- 食材配伍:可能載錄食物相宜相剋之理,如「蟹不可與柿同食」等,契合中醫「十八反十九畏」之藥物配伍禁忌思想。
- 節氣飲食:或依四時變化提出相應食養建議,如春季宜食辛散之品以順應肝氣升發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歷史地位與影響
馬琬之著作雖佚,然其食療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專設「食治」篇,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亦收錄大量食療方,可見隋唐以降醫家對食療之發展,馬琬或為其中承先啟後者。此外,其學說東傳日本,反映中醫早期對東亞醫學之影響。
中醫理論與馬琬學說之聯繫
馬琬之食療思想,當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核心:
- 陰陽五行:食物分寒熱溫涼四性,配合體質陰陽偏盛調和,如熱病宜甘寒之品。
- 臟腑辨證:如「以髒補髒」之說,或見於其書,如肝虛者食動物肝臟以養肝血。
- 脾胃為本:強調飲食易消化、顧護脾胃之氣,與後世李杲「脾胃論」相通。
馬琬之佚文雖殘缺,然其學術脈絡仍可溯至中醫經典理論,並與歷代食療專著相呼應,足見其於中醫營養學史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