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育三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育三難

產育三難為中醫婦科名詞,指三種異常胎位所致之難產,分別為橫生逆生(足位產)、坐生(臀位產)。此三者皆因胎兒體位不正,導致產程受阻,屬中醫「難產」範疇,古籍如《胎產護生篇》明確記載:「產育三難,有先露手而曰橫生;有先露足而曰逆生;有先露臀而曰坐生。」

  1. 橫生
    指胎兒橫臥母腹,分娩時先露手臂或肩部,而非頭部。此因母體氣血失調,或胎兒轉動不足,致使胎位橫逆。中醫認為,橫生多與氣滯血瘀衝任不調相關,氣血運行不暢,胎兒難以順轉。
  2. 逆生(足位產)
    指胎兒足部先露,頭部居上,屬「倒產」。此類難產多因母體氣虛不足,無力約束胎元,或胎兒發育異常所致。足先露易致產道不順,古人視為「逆」,強調氣血虛弱或胞宮寒凝為本。
  3. 坐生(臀位產)
    指胎兒臀部或下肢先露,頭部反居上。此類產程中,臀部雖先出,然頭部最後娩出,易致窒礙。中醫歸因於胞宮虛冷氣血兩虧,使胎兒難以調轉至正常頭位。

中醫病機與調治
產育三難之成因,中醫多從氣血經絡論述。衝任二脈主胞胎,若氣血虛弱、經脈不暢,則胎失所養,轉位失常。歷代醫家重視產前調理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補益氣血、溫通胞脈,以預防胎位不正。然若臨產遇三難,傳統亦配合手法助產,如「轉胎術」,或針灸至陰穴以調節胎位。

此三難雖屬外象,實與內在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肝腎不足、脾虛氣陷為潛在病機,故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調和陰陽氣血,以固胎元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