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牙
馬牙,又稱「上皮疹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最早記載於明代龔廷賢所著《萬病回春》。此症多見於初生嬰兒,表現為齒齦上散在淡黃色、米粒大小的圓形結節,內含脂質渣滓,形似馬齒,故得名「馬牙」。患兒常因結節妨礙吮乳而啼哭不安,影響哺乳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馬牙的形成與胎熱蘊毒密切相關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指出:「馬牙系初生小兒胎內已受熱毒,見風即生。」胎兒在母體時,若孕母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熱毒內蘊,傳於胎兒,出生後外感風邪,內熱外風相搏,上攻齒齦,凝結成疹。此症多發於百日內的嬰兒,因嬰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熱毒易滯留於陽明經脈(齒齦屬陽明胃經所絡),形成局部結節。
臨床表現
患兒除齒齦出現白色或淡黃色硬結外,可伴隨以下症狀:
- 哺乳異常:含乳時或吞或吐,或含而不吮,此因結節刺激齒齦,導致吮吸不適。
- 噴嚏頻作:初生即打噴嚏,為風熱上擾肺竅之象。
- 煩躁啼哭:因疼痛或不適而夜寐不安。
治療方法
傳統中醫治療馬牙,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結為原則,具體方法如下:
- 外治法:
- 針刺出血:以消毒三棱針輕刺結節,擠出少量脂質或血液,可緩解局部腫脹。
- 吹藥:選用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吹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冰硼散由冰片、硼砂等組成,能清熱解毒、防腐生肌。
- 內服藥:若患兒兼有明顯熱象(如面赤、煩躁、便祕),可配合黃連、甘草等清熱解毒之品,但需謹慎用量,因嬰兒脾胃薄弱。
預後與轉歸
馬牙多屬輕症,多數患兒可不治自愈,隨嬰兒生長發育,結節自然消退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提到:「百日外不患此病」,說明此症具有自限性,隨陽明經氣流通,熱毒漸散,症狀即緩解。然若結節過大或繼發感染,則需及時介入,避免影響嬰兒營養攝取。
馬牙一症,體現中醫對「胎毒」與「外邪」相合的病理認識,治療上注重局部與整體結合,既清熱解毒,又調護脾胃,符合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輕靈透達」的兒科辨治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