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牙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牙風
馬牙風,又稱「臍風」,為中醫兒科病症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育嬰家秘》。此症多發於新生兒,因斷臍不當或護理失宜,致使風邪穢毒由臍部侵入,引發肝風內動或經絡閉阻,臨床以牙關緊閉、肢體強直、吮乳困難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「驚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臍為嬰兒先天之根蒂,斷臍後若傷口未癒,易受外邪侵襲。風毒或濕熱之邪自臍而入,內犯肝經,引動肝風,或阻滯經絡氣血,導致筋脈拘急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進一步指出:「臍風者,風由臍入,其症撮口、面青、抽搐。」可見其病機與肝風內動、經絡不通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症狀:啼哭不安、吮乳無力、口角微撮,或見臍周紅腫滲液。
- 典型症狀:牙關緊閉(「馬牙」之名源於此)、面青唇紫、角弓反張、四肢抽搐,甚則呼吸急促。
- 危重徵象:若風毒內陷心包,可現神昏、高熱,古稱「七日風」(多發於出生後七日內)。
辨證分型
- 風邪犯絡型:以輕度抽搐、啼聲低弱為主,舌淡紅,指紋青紫。
- 肝風內動型:劇烈抽搐、角弓反張,伴喉中痰鳴,舌紅絳,指紋沉滯。
- 毒陷心包型:高熱神昏,面黑氣促,多屬急危重症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主張「急則治標」,以熄風鎮痙、解毒通絡為要:
- 外治法:古方多用「蜈蚣散」敷臍,或艾灸臍周以溫通散邪。
- 內服方:
- 撮風散(《證治準繩》):全蠍、蜈蚣、鉤藤等,平肝熄風。
- 玉真散(《外科正宗》):南星、防風等,祛風化痰,適用於風痰阻絡者。
- 針灸:刺人中、合谷、太衝等穴以開竅醒神。
文獻溯源
《育嬰家秘》將此症歸於「臍風」範疇,強調「斷臍當慎,避風避濕」;清代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則詳述其與「胎驚」「胎風」之鑑別,指出馬牙風特具「口撮如囊」之徵。
馬牙風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新生兒外邪致病的細微觀察,其治療結合內外治法,反映「經絡—臟腑」整體調治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