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牙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馬牙疳
馬牙疳,又稱「馬牙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,多見於初生嬰兒。此病名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其記載:「馬牙疳,初生小兒胎內受熱,見風即生,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馬牙疳之成因主要與胎熱蘊結有關。孕母於妊娠期間過食辛辣燥熱之品,或情志不暢,導致胎熱內蘊,傳於胎兒。嬰兒出生後,外感風邪,引動內熱,熱毒上攻,鬱結於牙齦,遂發為此症。
臨床表現
患兒牙齦或牙床上可見白色或黃白色小點,形似脆骨,狀如馬齒,故稱「馬牙」。此症通常無明顯疼痛或不適,但部分患兒可能因局部不適而煩躁哭鬧,或影響哺乳。
治療方法
1. 針刺療法
傳統中醫治療馬牙疳,常以消毒針具輕刺患處,令其出血,以瀉熱毒。此法需由專業醫者操作,避免感染。
2. 外用藥物
可選用清熱解毒類散劑外吹患處,如冰硼散、青黛散等,以清熱消腫、解毒散結。
3. 內服藥物
若患兒兼見煩躁、口臭、便秘等熱象,可酌情選用清熱解毒之劑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,但需根據具體證型辨證施治。
相關概念
馬牙疳與「鵝口瘡」(口腔念珠菌感染)有別,後者多見於體弱嬰兒,口腔黏膜佈滿白屑,狀如鵝口,治療以清熱化濕為主。而馬牙疳則專指牙齦上白色硬結,屬胎熱上攻所致。
此症預後大多良好,隨嬰兒生長發育,多可自行消退。然若處理不當,如強行挑破或誤用偏方,可能導致感染,故需謹慎對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