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馬咬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馬咬瘡

馬咬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馬匹咬傷後,傷口感染化膿而成瘡者。此症首載於晉代葛洪《肘後救卒方》卷七,屬「金瘡」範疇,多因馬齒污毒侵入肌膚,或傷後調護失當,致使邪毒蘊結,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潰膿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馬咬瘡之成,乃外傷染毒所致。馬齒不潔,挾風火濕熱之邪,咬傷肌膚後,毒邪隨傷口內侵,與氣血相搏,鬱而化熱,熱盛則肉腐成膿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瘀互結」,局部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紅腫焮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傷處皮破血出,周圍肌膚迅速腫脹,色赤灼痛;若毒邪熾盛,則腫勢蔓延,疼痛加劇,繼而化膿,膿液黃稠,或伴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若延誤治療,恐致瘡面深潰,久不收口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

    • 清創解毒:咬傷後急以清水或淡鹽湯洗淨傷口,祛除污毒。
    • 藥敷
      • 益母草散:取益母草細切,醋炒後研末,撒敷創面,能活血解毒、消腫生肌。
      • 馬齒莧膏:鮮馬齒莧搗爛外敷,清熱涼血、瀉火散瘀;亦可煎湯溻洗患處。
    • 若已化膿,可選用黃連膏金黃散調敷,以清熱排膿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毒熱熾盛者,宜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,方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仙方活命飲化裁。
    • 若兼見發熱煩渴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氣分熱;局部紫暗瘀腫者,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散瘀。

古籍參考

《肘後救卒方》強調外治為先,以醋炒益母草末止血定痛;《本草綱目》亦載馬齒莧「散血消腫,利腸解毒」,為治瘡瘍要藥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對金瘡化膿之證,主張內外合治,兼顧托毒透膿。

馬咬瘡雖屬外傷之疾,然其辨治須分寒熱虛實,外治重解毒消腫,內治當清熱化瘀,方能標本兼顧,促其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