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螞蝗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螞蝗疔

螞蝗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之一,特指發於上齶(口腔上壁)之疔毒。其狀若螞蝗吸附,故名「螞蝗疔」,臨床以劇痛、吞咽障礙及寒熱交作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 心火上炎 所致。心開竅於舌,其經脈繫於咽喉,若情志鬱結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內蘊,皆可致心火亢盛,火毒上攻口腔,凝聚於上齶,化腐成疔。此外,脾胃積熱或陰虛火旺者,亦可能因虛火上擾而誘發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上齶生瘡,初起如粟米,漸腫脹赤紅,形似螞蝗,疼痛劇烈,觸之痛增,甚則潰破流膿。
  2. 功能障礙:因腫痛而妨礙飲食吞咽,言語亦受影響。
  3. 全身症狀:多伴隨發熱惡寒、口乾煩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等火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:清心瀉火、解毒消腫。
主方

  •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為基礎方,直折火毒。
  • 若腫痛甚者,可加 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 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;
  • 兼便秘者,酌加 大黃 通腑泄熱;
  • 陰虛火旺者,可配合 知母、玄參 滋陰降火。

外治法

  1. 漱口方:以 金銀花露黃連水 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2. 吹藥:潰瘍時可用 冰硼散錫類散 吹患處,消炎斂瘡。

相關鑑別

螞蝗疔需與 口瘡(復發性口瘍)、牙癰(牙周膿腫)區分。前者病位在上齶,屬火毒熾盛;口瘡多表淺且反覆發作;牙癰則病源在齒齦,與牙疾相關。

螞蝗疔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臨床須結合脈象、舌診及全身症狀,靈活調治,以防毒邪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