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螞蝗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螞蝗風,又名螞蝗疔,是疔腫的一種。疔腫是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,多發於頭面部,以青壯年為多見。螞蝗風多發於上齶,初起時為紅腫熱痛,局部皮膚緊張,有明顯的壓痛,並可觸及硬結。隨後疔腫逐漸增大,局部皮膚發紫,並有波動感,表明膿液已形成。若不及時治療,膿液可自行破潰,流出膿液,疔腫隨即消退。

螞蝗風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使用以下中藥:

  • 金銀花
  • 連翹
  • 蒲公英
  • 板藍根

可以將以上中藥煎水內服,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。也可以使用以下中藥煎水外洗患處:

  • 黃連
  • 黃芩
  • 大黃

這些中藥具有苦寒瀉火作用。若疔腫已破潰,可以使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清洗傷口,並塗抹紫雲膏或百多邦等抗菌消炎藥膏。

預防螞蝗風的主要方法是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若出現疔腫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以下是《增訂治疔匯要》捲上關於螞蝗風的記載:

「螞蝗疔,又名螞蝗風。發於上齶,初起如粟粒,漸漸增大,色赤如丹,痛如火灼,腫脹堅硬,如螞蝗附著,故名。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排膿。方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各等分,水煎服。若腫勢已成,可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各等分,水煎外洗患處。忌食辛辣油膩之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