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螞蝗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螞蝗風

螞蝗風,又稱螞蝗疔,為中醫外科病名之一,屬疔瘡範疇,特指發於上齶(口腔上顎)之疔腫。其名取義於螞蝗(水蛭)吸附之狀,蓋因患處腫脹緊束,或伴局部瘀滯,形似螞蝗咬附之態,故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螞蝗風多因火毒蘊結或濕熱上攻所致。

  1. 火毒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而化火,致熱毒壅滯於口腔,氣血瘀阻,發為疔腫。
  2. 濕熱上蒸: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之邪循經上擾,結於上齶,形成腫痛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熱或風火之邪外犯,與內在積熱相搏,凝聚於黏膜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上齶處初起如粟米大小之硬結,漸腫脹高突,色紅或紫暗,疼痛劇烈,甚則牽連牙齦、咽喉,妨礙飲食言語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乾、煩躁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。若火毒熾盛,可能出現膿成潰破,流出黃稠膿液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壅滯證:患處紅腫灼痛,伴口渴喜冷飲,脈洪數,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濕熱蘊結證:腫脹麻木,滲出黏稠分泌物,舌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五味消毒飲合三仁湯。
  3. 氣血瘀阻證:疔色紫暗,痛如針刺,舌質暗紅,治宜活血散瘀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針刺放血:於腫脹處淺刺泄毒,或點刺少商、商陽等穴以瀉熱。
  • 藥末外敷:可選用如意金黃散或冰硼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漱口方:以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潔口腔,解毒止痛。

古籍記載

《增訂治疔匯要》提及:「螞蝗疔,又名螞蝗風」,並將其歸類於口腔疔瘡範疇,強調其發病急驟,需及早清解,以防毒邪內陷。此症與一般唇疔、舌疔同屬火毒為患,然病位特異,治法稍異,尤重上焦熱毒之清泄。

螞蝗風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強調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,故治療時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功能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