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埋藏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埋藏療法
埋藏療法,又稱埋植療法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針灸學範疇。其法以特製器具或材料(如羊腸線、藥粒、金屬針等)植入人體特定穴位或反應點,透過持續刺激以調節經絡氣血,達到治療疾病之效。此法結合針刺與留針之長,延長穴位刺激時間,強化療效,尤適用於慢性病或需長期調理之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埋藏療法之效機在於「通經活絡、調和陰陽」。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穴位乃經氣輸注之所。將異體物質埋入穴位後,可產生輕微炎性反應,激發局部氣血循環,並通過經絡傳導,調動臟腑功能。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之理相通,強調持久刺激以引氣至病所。
操作材料與方法
- 埋藏材料
- 羊腸線:最為常用,具可吸收性,能於體內逐漸分解,產生柔和而持續之刺激。
- 藥粒:如白芥子、王不留行籽等,兼具藥物與物理刺激雙重作用。
- 金屬針:如不鏽鋼製微型針,多用於頑固性疼痛。
-
施術部位
多選取背俞穴、募穴或特定經驗穴,如「足三里」調脾胃、「三陰交」補肝腎。亦會根據辨證取穴,如氣虛者加「氣海」,血瘀者取「血海」。 -
操作步驟
- 消毒局部皮膚後,以埋線針或注射針引導材料植入皮下或肌層。
- 材料留置後,穴位周圍可能出現酸脹感,屬正常得氣反應。
適應症
埋藏療法廣泛用於內科、婦科及痛症,如:
- 慢性疾病:哮喘、胃痛、月經不調。
- 痺證:風濕性關節炎、腰椎間盤突出所致腰腿痛。
- 虛損調補:體弱易感、失眠心悸。
歷史淵源
此法由傳統「針灸留針」發展而來,現代結合外科埋線技術,於20世紀中期系統化。中醫古籍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「毫針久留」,可視為埋藏療法之理論雛形。
埋藏療法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效、廉」之特色,然須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,選穴與材料皆需因人而異。其融合針藥之長,為現代中醫臨床重要輔助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