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埋線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埋線療法

埋線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埋植療法的分支,其理論基礎源於針灸學說,結合現代醫學技術發展而成。該療法透過將特殊材質的線體(如羊腸線、高分子聚合物線等)植入人體特定穴位或經絡區域,利用線體在體內緩慢分解的過程,持續刺激穴位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之效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埋線療法的作用機制主要基於以下原理:

  1. 經絡學說:線體埋植於穴位後,可長時間激發經氣,強化針灸「得氣」效果,促進氣血運行。
  2. 持續刺激效應:線體在體內軟化、分解時,形成異物刺激,調節局部組織代謝,增強穴位效能。
  3. 臟腑調節:通過特定穴位組合(如背俞穴、募穴),間接影響相應臟腑功能,改善虛實失衡狀態。

操作方式

臨床常見埋線技法包括:

  • 穿刺埋線法:以針具將線體導入穴位深層,適用於肌肉豐厚處(如足三里、腎俞)。
  • 結紮埋線法:於穴位旁切開小口,埋線後結紮固定,多用於慢性頑疾治療。
  • 植入器械輔助法:結合現代埋線槍等工具,提升精準度與效率。

適應範圍

埋線療法廣泛應用於內科、婦科及痛症領域,如:

  • 慢性疾病:哮喘、胃脘痛、月經不調等。
  • 筋骨病症:腰背痛、關節炎、肩周炎。
  • 調理體質:氣虛乏力、代謝失調之輔助改善。

材質與選穴

傳統多以羊腸線為主,具可吸收性;現代亦採用膠原蛋白線或合成線材,依病情選用不同粗細與分解週期。選穴原則遵循針灸配穴理論,如「俞募配穴」「遠近配穴」,並結合辨證加減。

埋線療法融合傳統針灸之長與現代技術,透過線體留置延長治療效應,為中醫外治特色療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