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埋藥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埋藥療法是中醫埋植療法之一,是將中藥研末,用酒或醋調成糊狀,填塞於體表穴位或體內病變部位,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。埋藥療法具有刺激穴位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、祛風散寒、清熱解毒等作用。

埋藥療法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、風濕痹痛、骨折、跌打損傷、胃痛、腹痛、便秘、水腫、癰腫、瘡瘍、毒蛇咬傷等疾病。

埋藥療法具有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、無毒副作用等優點,但由於埋藥後難以取出,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。

以下是埋藥療法的具體操作方法:

  1. 選擇合適的穴位或病變部位。
  2. 將中藥研末用酒或醋調成糊狀。
  3. 將藥糊填塞於穴位或病變部位。
  4. 用膠布或紗布固定。
  5. 埋藥後一般2-3天取出。

埋藥療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,但由於埋藥後難以取出,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。

以下是埋藥療法的注意事項:

  1. 埋藥前應先諮詢醫生,確定是否適合使用埋藥療法。
  2. 埋藥後應注意保持穴位或病變部位的清潔,避免感染。
  3. 埋藥後如有不適,應立即取出藥糊,並就醫治療。

埋藥療法是一種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,但由於埋藥後難以取出,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。

以下是埋藥療法的古籍記載:

《醫學入門》:“埋藥,即以藥末填塞於穴位或病變部位,以達到治療目的。”

《針灸大成》:“埋藥,以藥末填塞於穴位或病變部位,以達到治療目的。埋藥有散寒止痛、消腫止血、祛風除濕、活血化瘀等作用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、風濕痹痛、骨折、跌打損傷、胃痛、腹痛、便秘、水腫、癰腫、瘡瘍、毒蛇咬傷等疾病。”

《針灸學》:“埋藥療法是將中藥研末,用酒或醋調成糊狀,填塞於體表穴位或體內病變部位,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。埋藥療法具有刺激穴位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、祛風散寒、清熱解毒等作用。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、風濕痹痛、骨折、跌打損傷、胃痛、腹痛、便秘、水腫、癰腫、瘡瘍、毒蛇咬傷等疾病。”

埋藥療法是中醫埋植療法之一,是一種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,但由於埋藥後難以取出,因此在臨床上應慎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