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埋藥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埋藥療法

埋藥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埋植療法的分支,其法將特定中藥材或藥物製劑植入人體穴位或病竈周圍,透過藥物持續刺激與吸收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祛除病邪之效。此法結合中醫針灸理論與藥物理性,兼具「針」與「藥」雙重作用,臨床多用於慢性疾病、痛症及氣血失調之證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為氣血運行之通路。埋藥療法透過穴位埋植,使藥性直接作用於經絡系統,激發經氣,調整陰陽平衡。藥物選擇多依據「歸經」理論,針對病位所屬經絡配伍相應藥材,如風濕痹痛多用辛溫散寒之品,氣滯血瘀則選活血化瘀之藥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穴定位:依辨證取穴原則,選取與病症相關之穴位,如阿是穴(痛點)、背俞穴或特定經絡要穴。
  2. 藥物製備:傳統多用具刺激性或芳香走竄之藥材,如麝香、白芥子、川芎等,現亦有提煉成藥線、藥丸或微型膠囊形式,便於植入。
  3. 埋植技術:以無菌操作將藥物置入穴位皮下或肌層,常見方式包括:
    • 藥線埋植:羊腸線浸泡藥液後埋入,隨線體分解緩釋藥性。
    • 藥粒壓埋:將藥末壓製成粒,以針具推送至穴位深部。
    • 藥膏貼敷:高濃度藥膏封藏於皮下,透過緩釋作用長期刺激。

適應範圍

  • 痛症:如慢性關節炎、腰背痛、神經痛,藉藥性溫通以散寒止痛。
  • 氣血病證:氣滯血瘀型月經不調、消化功能紊亂,以行氣活血藥物調理。
  • 免疫調節:過敏性鼻炎、哮喘等,選用補益肺脾之藥以扶正祛邪。

療效機制

埋藥療法之效,一在於藥物成分經穴位吸收後循經傳導,直達病所;二在於異物刺激引發局部免疫反應,促進氣血循環與組織修復。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埋藥亦循此理,透過持續激發「得氣」效應,強化治療作用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思想,融合經絡學說與藥性理論,為傳統技法的創新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