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埋植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埋植療法
埋植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又稱「埋藏療法」,指於特定穴位皮下埋留異物以激發經氣、調和氣血,從而治療疾病。根據埋植材質不同,可分為「埋線療法」(以羊腸線為主)與「埋藥療法」(埋藏藥物或藥丸)。此術源於傳統針灸理論,結合現代醫學技術,透過持續刺激穴位,延長治療效應,適用於慢性病及頑固性疾病。
操作原理與方法
- 經絡理論基礎
埋植療法以《黃帝內經》「留針」概念為核心,認為異物埋藏於穴位後,可持續激發經氣運行,疏通經絡瘀滯,調節臟腑功能。羊腸線為常用材質,因其可被人體逐漸吸收,過程中產生輕微炎性反應,進一步活化穴位氣血。 - 施術步驟
- 埋線法:以滅菌羊腸線與特製埋線針(如腰椎穿刺針或外科縫皮針)操作,將線體完全植入皮下,避免線頭外露。
- 埋藥法:適用於藥物或金屬異物(如鋼圈),需於皮膚切開0.5-1釐米小口,置入後縫合固定。
-
療程安排
每20至30日施術一次,視病情調整次數。埋植後局部可能出現輕微脹痛、低熱或疲勞感,屬經氣調動之正常反應,通常數日內消退。
臨床應用範圍
埋植療法主要針對慢性、虛損性或氣血失調性疾病,常見適應症包括:
- 呼吸系統: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
- 消化系統:胃脘痛(慢性胃炎)、消化性潰瘍、泄瀉(慢性腸炎)
- 神經系統:癲癇、中風後遺症
- 筋骨病症:腰腿痛(如坐骨神經痛)、痹證(關節炎)
- 小兒病症:小兒麻痺後遺症
中醫辨證要點
施術前需依患者體質與病機選穴,例如:
- 哮喘:多取肺俞、膻中,佐以脾腎穴位以培土生金、納氣平喘。
- 胃痛:選中脘、足三里,配合肝俞以疏肝和胃。
- 痹證:循經取穴為主,如腰陽關、委中,配合阿是穴散寒除濕。
此療法結合針灸「深納而久留」之思想,透過異物留置強化穴位作用,達到「以通為補」的效果,尤適於虛實夾雜之慢性病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