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麥粒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麥粒灸為中醫灸法術語,屬直接灸之一種,其特徵在於使用形如麥粒之微小艾炷施灸。此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書中載有「炷如麥大」之具體描述,如「噦,灸承漿七壯」即指明採用麥粒大小之艾炷施灸七壯。
從中醫理論觀之,麥粒灸之精妙在於其「小而精」的特性。艾炷體積雖小,然其溫熱之力可精準作用於穴位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」之要旨。此灸法特別適用於面部、四肢末端等皮薄肉少之處,或需精確刺激之特定穴位。其熱力滲透遵循「艾熱行諸經」之理,能溫通經脈、激發經氣,而達調和陰陽之效。
在操作技法上,麥粒灸講究「量少功專」。施灸時先將艾絨搓捻成直徑約3-5毫米之麥粒狀小炷,置於穴位後點燃。待燃至近半或患者覺灼痛時,以拇指輕壓熄滅,此為一壯。依病症不同,每穴可施灸3-7壯不等。此法與大炷灸相比,具有創傷小、痛苦輕之特點,尤適於體弱患者及畏痛者。
臨床應用方面,麥粒灸遵循「辨證選穴」原則。除《千金要方》所載治療呃逆之承漿穴應用外,尚可應用於虛寒性脘腹痛(灸中脘)、陽氣虛衰(灸關元)等證。其溫補作用符合《針灸大成》「虛者灸之,使火氣以助元陽」之論。對於經絡敏感者,麥粒灸更能引發明顯循經感傳現象,體現「氣至而有效」的針灸要義。
此灸法之理論基礎,深植於中醫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之觀念。通過微小而集中的熱刺激,既能避免過度耗傷陰液,又可激發人體陽氣之生發,展現中醫「少火生氣」的治療智慧。歷代醫家對麥粒灸的運用,實為對《內經》「灸焫者,亦從北方來」這一傳統外治法的精緻化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