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暴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暴出
定義與出處
「脈暴出」為中醫病狀名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。此症描述患者脈象於疾病過程中驟然變化,由原本微細欲絕之狀,突然轉為顯露浮大、急促外現之象。此種脈象突變,多提示病情急劇惡化,屬陰陽離決、正氣暴脫之危候。
病機與中醫理論解析
- 陰陽離決之象
中醫認為,脈象為氣血運行之反映。「脈暴出」常因久病或重病導致陰陽俱虛,尤其少陰病(心腎陽衰)時,脈本應沉微細弱。若突然轉為浮大躁動,乃陰竭於內、陽無所附而外越,形成「孤陽外脫」之候,與「真寒假熱」機理相通。 -
正氣暴脫與臟腑關係
- 少陰心腎虛衰:少陰為水火之臟,若心腎陽氣衰微,脈當沉細。一旦陽氣驟然外越,脈象暴出,多屬腎陽根柢敗絕,心陽隨之浮散。
- 與「戴陽證」相關:此症可與「面赤如妝」(虛陽上浮)並見,屬陰盛格陽之危象,與《傷寒論》「通脈四逆湯證」所述機理相似。
鑑別診斷
- 與「脈暴微」區別:同為少陰病危候,但「脈暴微」指脈突然微弱至難以觸及,屬陽氣驟脫;「脈暴出」則為虛陽外越,脈反浮大。
- 與「回光返照」現象呼應:臨床可見患者神志暫時清醒、面色突然紅潤,此為陰陽即將離決之徵兆,與脈象變化互為佐證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傷寒論》第315條提及:「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」此條文明確指出,服藥後若脈暴出,為陰陽離決之死候;反之,脈漸復者方有生機。
中醫治法與預後
傳統治療此類危候,急當回陽固脫,如投以「通脈四逆湯」加人參、龍骨、牡蠣等,以斂攝浮陽。然脈暴出多屬疾病終末階段,預後極差,古醫籍多視為「真氣散盡」之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