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痹
脈痹為中醫病名,屬「痹症」範疇,其病因病機主要與外邪侵襲、氣血運行不暢相關,臨床表現以血脈阻滯、皮膚肌肉異常為特徵。根據歷代醫家論述,脈痹可分為以下三類:
1. 風寒濕邪阻絡型
源自《素問·痹論》,認為風、寒、濕三邪雜至,客於脈中,導致血脈閉阻不通。
- 證候:
皮膚色澤暗滯或蒼白,局部麻木不仁,觸之如革,毛髮枯槁脫落,肌肉頑硬萎弱,甚則肢節疼痛,遇寒加重。 - 病機:
邪氣鬱滯脈道,營衛氣血失於濡養,經絡閉塞。 - 治法:
以「導痹通脈」為主,重在溫散風寒濕邪,活血通絡。 - 方藥:
《聖濟總錄》之導痹湯(黃耆、當歸、人參、茯苓、龍眼肉等)益氣活血;或選人參丸(人參、麥冬、茯神、遠志等)調養心脈。
2. 熱痹型(血脈鬱熱)
明代《醫宗必讀》提出「脈痹即熱痹」,強調熱邪壅滯血脈之病機。
- 證候:
患處紅腫焮熱,疼痛劇烈,或見皮下結節,伴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 - 病機:
濕熱毒邪內蘊,煎灼營血,脈道瘀熱互結。 - 治法:
清熱解毒、涼血通痹,參照熱痹論治。 - 方藥:
可選白虎加桂枝湯清熱通絡,或宣痹湯(防己、杏仁、滑石等)化濕泄熱。
3. 心痹型(脈痹及心)
清代《症因脈治》指出「心痹之症,即脈痹也」,認為脈痹日久可內傳於心,發為心脈痹阻。
- 證候:
胸悶心悸,氣短喘息,甚則心痛徹背,唇甲青紫,脈結代或細澀。 - 病機:
心主血脈,邪客脈中久而不去,上犯心君,致心陽不振、瘀血內停。 - 治法:
寬胸通陽、活血化瘀,參考心痹治療。 - 方藥:
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,或血府逐瘀湯化瘀通脈。
脈痹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脈痹」之部分表現,近似於現代醫學之血栓性脈管炎、網狀青斑症、結節性紅斑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血陰陽之失衡,治療上亦強調「通」與「調」的結合。
歷代醫家對脈痹的論述,體現了中醫「同病異治」與「經絡臟腑相關」之特色,臨床需依病因、病位及兼證細辨分型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