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癲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癲疾

脈癲疾為中醫病名,屬癲疾之一類,其病機主要與經脈氣血逆亂相關,首載於《靈樞·癲狂》。此症以經脈氣血壅滯為特徵,臨床可見突然昏仆、四肢脈絡脹滿弛縱等表現,病位深及血脈,與一般神志異常之癲證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情志內傷、痰火擾神,或外邪侵襲經脈,導致氣血逆亂,壅塞脈道。經脈氣血失於調和,陽氣亢逆於上,故發為暴僕;氣血壅滯於四肢脈絡,則見脈脹而縱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脈滿」為實證,屬氣血壅盛;若「不滿」則為虛中夾實,需辨證施治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突然昏倒(暴僕),四肢經脈脹滿鬆弛(脹而縱)。
  2. 兼症
    • 若脈道氣血壅實(脈滿),可見局部經脈怒張,甚則血絡瘀阻。
    • 若氣血不足(不滿),則伴虛象,如面色蒼白、氣息微弱。
    • 重症者見「嘔多沃沫」(口吐涎沫)、「氣下洩」(元氣下脫),為臟氣衰敗之危候,預後不良。

治法與取穴

《靈樞》提出分證論治:

  1. 實證(脈滿)
    • 以刺絡放血為主,瀉其壅滯,取脹滿之脈絡「盡刺之出血」,如委中、十宣等穴,以通調氣血。
  2. 虛證或虛中夾實(不滿)
    • 重用灸法,溫通經脈:
      • 項部太陽經穴:如天柱、大杼,助陽氣上升。
      • 帶脈穴:距腰三寸(約帶脈穴所在),調理帶脈氣機。
      • 分肉本輸:指肌肉豐厚處的經穴(如足三里、陽陵泉),培補氣血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癇證:發作時抽搐吐沫,醒後如常,多因風痰閉竅,與脈癲疾之血脈壅滯不同。
  • 狂證:喧擾不寧,罵詈不休,屬陽熱亢盛,病在神機,非脈道之變。

此症提示中醫對癲疾的辨證細緻,除精神症狀外,更重視經脈氣血的病變,治療上結合針灸與放血,體現「通則不病」的理論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