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度
定義與源流
「脈度」為中醫理論「五度」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脈度》等篇章。其概念涵蓋三方面:
- 經脈長度的測量標準
《靈樞·脈度》詳載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(如任、督、陰蹻、陽蹻脈)的具體長度,並提出「骨度」為測量基礎。《靈樞·骨度》云:「先度其骨節之大小、廣狹、長短,而脈度定矣。」意指透過骨骼標誌推算經脈循行距離,奠定針灸取穴的空間依據。 - 脈診的辨證方法
指透過切脈觀察脈象特徵(如大小、浮沉、滑澀),並結合部位(寸關尺、左右手)與時間因素(四時脈象變化),分析五臟氣血盛衰及病邪性質,判斷「逆從」(疾病順逆轉歸)。 - 《靈樞經》專篇
作為篇名,《靈樞·脈度》系統性論述經脈長度,並闡釋其與營衛運行、臟腑功能的關聯,如「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」,強調經脈為氣血運行的動態通道。
經脈長度的中醫理論內涵
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脈度
《靈樞·脈度》記載:
- 手之六經(手三陰三陽)從手至頭,合計長度約5尺。
- 足之六經(足三陰三陽)從足至胸腹或頭面,總長約8尺。
- 奇經八脈中,督脈、任脈各4尺5寸,陰蹻、陽蹻脈分別為7尺5寸與7尺。
此數據非實質解剖長度,而是基於「骨度法」的相對比例,反映經脈氣血運行的週期性與協調性。
脈度與營衛氣血
經脈長度直接關聯「營衛之行」:
- 營氣循十二經脈次序運行,一晝夜循環50周,每週氣行16丈2尺(即十二經脈總和)。
- 衛氣晝行於陽經25周,夜行於陰經25周,其運行速度與脈度相應,維持「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」的生理節律。
脈診維度的延伸
「脈度」在診斷上擴展為:
- 空間維度:比較左右脈位、上下三部(寸關尺)的強弱差異,定位病變經絡或臟腑。
- 時間維度:結合四時(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)與晝夜脈象變化,評估人體與自然的同步性。
學術價值
「脈度」理論體現中醫「數術思維」,將生理結構量化為動態模型,成為針灸取穴、子午流注針法及脈診辨證的基礎框架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