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法探微:中醫診脈之術的歷史與理論

脈法釋義

脈法乃中醫診斷學之核心技術,指通過切按患者脈搏以判斷疾病之方法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云:「此平人脈法也」,明確指出脈法為診察常人與病患之重要手段。此術源遠流長,早於先秦時期已有系統記載,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之帛書《脈法》,雖僅存四百餘字殘卷,已足見當時醫家對脈診與灸法、砭法關係之深刻認識。

歷史淵源

脈法之記載可追溯至多部古籍:

  • 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引《脈法》曰:「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」,顯示早期脈學已將人體與天地變化相聯繫
  • 馬王堆帛書《脈法》為現存最早專論脈法之文獻,內容涉及脈象與治療之關係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系統整理脈診理論,奠定後世脈學基礎

理論體系

中醫脈法建立於以下理論基礎之上:

一、經絡學說 脈診部位多取手太陰肺經之「寸口」,因肺朝百脈,可反映全身氣血盛衰。十二經脈之氣血皆會於寸口,故能診察五臟六腑之病變。

二、陰陽五行 脈象分陰陽:浮、數、滑、實為陽;沉、遲、澀、虛為陰。五臟應五行,肝脈弦、心脈洪、脾脈緩、肺脈浮、腎脈沉,各具五行特性。

三、氣血津液 脈為血之府,氣血之盛衰、運行通滯皆可從脈象察知。如氣虛則脈弱,血瘀則脈澀,津虧則脈細。

診脈方法

一、三部九候

  1. 三部:寸、關、尺
    • 寸部:候上焦(心、肺)
    • 關部:候中焦(肝、脾)
    • 尺部:候下焦(腎、命門)
  2. 九候:每部取浮、中、沉三層,合為九候

二、診脈要領

  • 平旦為佳:氣血未亂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
  • 環境安靜:醫者調息凝神,專心體察
  • 指法講究:布指疏密適中,舉按尋推靈活運用

常見脈象

一、六綱脈

  1. 浮脈:輕取即得,主表證
  2. 沉脈:重按始得,主裡證
  3. 遲脈:一息三至,主寒證
  4. 數脈:一息六至,主熱證
  5. 滑脈:往來流利,主痰濕、實熱
  6. 澀脈:往來艱澀,主血瘀、精傷

二、複合脈象 臨床常見脈象多相兼出現,如:

  • 浮數脈:表熱證
  • 沉遲脈:裡寒證
  • 弦滑數脈:肝陽上亢、痰火內擾

脈法發展

歷代醫家對脈學多有發揮:

  • 西晉王叔和《脈經》集漢以前脈學大成,確立24種脈象
  • 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以歌訣形式闡述27脈,便於傳承
  • 清代周學霆《三指禪》強調脈診需結合望聞問三診

現代研究

當代對脈法之科學研究主要方向:

  1. 脈象儀器化:試圖量化脈位、脈力、脈率等參數
  2. 脈診客觀化:探索脈象與心血管功能、自主神經調節之關係
  3. 脈證相關性:統計分析特定脈象與疾病之對應關係

脈法作為中醫獨特診斷技術,歷經數千年臨床驗證,其理論體系與操作手法皆蘊含深厚醫學智慧。從馬王堆帛書之古樸記載,到現代脈學之多元發展,脈診始終為中醫臨床不可或缺之診察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