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風
脈風,又稱癘風,為中醫病證名,指風邪侵襲血脈,久留不去,蘊釀化熱,終致氣血失和、經絡壅滯所生之疾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脈風成為癘。」明確指出此病與風邪深入血脈密切相關,後世醫家亦多沿此論述。
病因病機
脈風之成,主因外感風邪,內犯血脈。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數變,若兼夾濕、熱等邪,更易纏綿難解。邪客血脈,阻滯營衛運行,久則化熱生毒,腐蝕肌膚,甚則傷及筋骨。此過程與「癘風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麻風病)病理相類,故古籍常將二者並論。
臨床表現
- 皮膚病變:初起可見皮膚麻木不仁,漸現紅斑、結節,或肌膚潰爛,久不癒合。
- 經絡症狀:風邪阻絡,肢體疼痛、拘急,甚則肌肉萎弱、筋脈攣縮。
- 氣血耗傷:後期可見面色晦暗、毛髮脫落,乃氣血虧虛、經脈失養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治脈風,多從「祛風通絡、清熱解毒」著手,兼顧養血活血。
- 初期:風邪偏盛,宜疏風透表,選用防風通聖散或消風散加減。
- 中期:熱毒蘊結,需清熱涼血,如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化裁。
- 後期:氣血兩虛,當調補氣血,方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,佐以蟲類藥(如烏梢蛇、全蠍)搜風通絡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癘風由風濕毒邪,襲入血脈,發為頑麻潰爛。」強調外邪內蘊之病機;《外科正宗》則載有專治癘風之方,如換肌散,重在解毒祛腐。
脈風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邪伏血脈」之病理觀,其論治不僅著眼表象,更重視調和氣血、透達伏邪,體現整體辨證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