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骨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脈骨疔,病名。出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九。即疫疔。證治可參見該條。

脈骨疔,即疫疔。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九曰:「脈骨疔,即疫疔也。其狀如瘰癧,而色赤,痛甚,腫大,有膿,不易潰,潰則膿血如膏,其臭如魚腥,潰後不易收口,久則成瘰癧,或成癰疽,或成瘺。」

脈骨疔的病因,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或因內傷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痰濕內生,蘊結肌膚,經脈不通,氣血凝滯,而發為本病。

脈骨疔的臨床表現,主要為局部皮膚紅腫熱痛,有硬結,伴有全身發熱、頭痛、惡寒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狀。

脈骨疔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之品;可用穿山甲、皂角刺、三棱、莪術等消腫散結之品;可用地黃、山藥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;可用柴胡、白芍、甘草等疏肝理氣之品。

脈骨疔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皮膚清潔。
  2. 避免接觸風寒濕邪。
  3. 飲食要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之物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脈骨疔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