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管
定義與概述
脈管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泛指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,為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功能主要為輸布氣血、濡養周身,並聯絡臟腑肢節,溝通表裏上下。中醫理論中,脈管不僅是血液運行的路徑,更與「氣」的循行密切相關,故常與「經脈」「血脈」等概念互通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經絡的關係
脈管隸屬於中醫「經絡」範疇,為「十二正經」及「奇經八脈」的實質載體之一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」,說明脈管兼具行血與行氣之雙重功能。 - 與五臟的聯繫
- 心主血脈:心氣推動血液於脈管中運行,故脈管狀態可直接反映心臟功能。
- 肝藏血:肝調節血量,確保脈管內血行通暢,避免瘀滯。
- 脾統血:脾氣固攝血液,防止逸出脈外,與現代醫學「血管完整性」概念部分相通。
-
氣血運行的關鍵
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脈管中氣血相依而行。若氣滯則血瘀,氣虛則血行無力,皆可導致脈管功能失常,表現為脈象異常(如弦脈、澀脈等)。
分類與功能
- 血脈(血脈)
主司血液輸送,分佈全身,與現代醫學「血管」概念相近,但中醫更強調其與氣機的互動。 - 氣脈
無形之氣運行的通路,與血脈相輔相成,如《難經》所言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」。
病理表現
脈管病變多與氣血失調相關,常見證型包括:
- 脈管瘀阻:因氣滯、寒凝或熱灼導致血行不暢,見於胸痹、癥瘕等病。
- 脈管失固:脾不統血或熱迫血行,引發出血(如衄血、崩漏)。
- 脈管空虛:氣血虧虛致脈道不充,脈象細弱。
診斷意義
中醫透過「切脈」診察脈管狀態,以判斷氣血盛衰、病邪性質及臟腑功能。例如:
- 滑脈:痰濕內蘊,氣血充盛。
- 沉脈:病位在裏,氣機鬱閉。
古今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視脈管為「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」的結構;清代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進一步結合解剖觀察,提出「血管」與中醫血脈的對應關係,豐富了傳統理論。
總結
脈管於中醫理論中兼具形質與功能雙重屬性,既是氣血運行的物質基礎,亦反映整體生理病理狀態,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