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下肉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下肉線
產下肉線,又稱「產後肉線出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舊病名,首見於《葉天士女科癥治秘方》。此症多因產婦臨盆時用力過度,損傷脬膜(泛指產道或胞宮周圍之筋膜組織),致產後垂出一條形似肉線之物,長可達三四尺,牽引心腹,疼痛劇烈,稍觸動則痛極欲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「氣血失調」「筋脈損傷」密切相關。產時氣血驟虛,復加努掙過度,導致胞絡(胞宮之絡脈)或脬膜受損,筋膜鬆弛而下垂,形成肉線。其痛感劇烈,乃因線體牽連內臟經絡,氣血壅滯不通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葉天士提出外治法為主:
- 藥物製備:取生薑三斤(連皮搗爛),與麻油二斤拌勻,炒至油分收乾為度。生薑性辛溫,能溫通經脈、散寒止痛;麻油潤滑,可緩解摩擦之痛。
- 操作步驟:
- 以熟絹五尺(細軟絲織物)層疊後,輕托肉線,使其屈曲盤旋,緩緩納回產戶(陰道)。
- 再以絹袋盛裝炒熱之薑油藥包,置患處熏熨,冷即更換,藉藥力溫煦以促進氣血運行,助筋膜復位。
- 禁忌:強調「肉線不可斷」,斷則氣血暴脫,恐致危候。此說反映中醫「形氣相維」之理,線體雖為病態產物,然強斷之恐傷根本。
理論延伸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產道軟組織脫垂」或「筋膜鬆弛」有部分相似,但中醫更重視「氣血—經絡—筋膜」的整體關聯。古籍未載內服方,推測因急症當以外治優先,若兼氣血虛弱,後續可配補中益氣湯加減,以固攝升提。
葉氏之法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」之思維,結合辛溫通絡、熏熨溫通等特色療法,為古代處理產科急症之實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