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極
證名,為血脈虧損之疾患,又稱「血極」。此證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·心臟》,其論述:「凡脈極者,主心也,心應脈,脈與心合,心有病從脈起。」意指心主血脈,脈象與心臟功能密切相關,若心氣受損,則血脈失養,發為脈極。
病因病機
脈極多因長期勞損、情志失調,或外邪侵襲所致。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:「以夏遇病為脈痹,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捨於心。」夏季暑熱當令,若感受熱邪,久而不解,可致血脈痹阻,進一步內傳於心,耗傷心血,使脈道空虛,氣血失榮。
臨床表現
- 血虛失榮:面色蒼白無華,口唇淡白或反見赤色(虛陽外浮之象),毛髮枯槁脫落。
- 心神失養:易怒煩躁,言語遲鈍,驚悸不安,夜寐不寧。
- 肺腎虧虛:咳嗽氣短,咯血或痰中帶血,血色淡白,肌膚消瘦不榮。
- 脈象特徵:脈虛大無力,或細弱空虛,按之如蔥管(芤脈),提示陰血耗竭。
治法與方藥
脈極屬虛證,治當益氣養血、滋陰填精,兼調心脾。
- 人參散(《千金要方》):以人參、茯苓、白朮補益心脾,麥冬、生地滋陰養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證。
- 地黃湯:重用熟地黃、當歸補血填精,佐以阿膠、芍藥柔肝養脈,適於陰血虧甚者。
- 補榮湯(《張氏醫通》):當歸、黃耆、龍眼肉配伍,補血兼益氣,適用於血虛兼氣弱之證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脈絕:為脈極之危重階段,脈象微細欲絕,甚則無脈,多見於氣血耗竭或陽氣暴脫,治法急宜回陽固脫,與脈極之慢性虛損有別。
- 血極:與脈極同義,然「血極」更強調陰血枯涸,常伴見眩暈、肢麻等肝血不足之症,可互參。
脈極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心主血脈」的整體觀,臨床需辨明氣血陰陽之偏衰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