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疽,又稱百脈疽,首見於南北朝劉涓子所著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。此症發於頸部,為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,其形腫硬焮紅,狀如蜂巢,故今之西醫稱「頸部蜂窩組織炎」。
病因病機
脈疽之成,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七情鬱火,致營衛失和,經絡阻塞。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癰疽原是火毒生,經絡阻滯氣血凝。」頸為諸陽之會,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此,一旦熱毒熾盛,聚於肌腠,則發為癰腫。若兼痰濕瘀滯,則病情更趨纏綿。
臨床表現
初起局部紅腫熱痛,根盤緊束,觸之堅硬,漸則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。若毒邪深竄,可伴見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全身症狀。《醫宗金鑒》描述其特徵為「疽發頸項,毒盛則腫連耳後,潰後難斂」。
治法方藥
-
內治:
- 初起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)加減;若兼風熱表證,可合牛蒡解肌湯。
- 成膿期:托毒透膿,選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等)以促膿出毒泄。
- 潰後:若氣血兩虛,瘡口久不斂,可投八珍湯補益氣血。
-
外治:
- 未潰時以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清熱消腫;
- 膿成則切開排膿,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腐盡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古籍考據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列脈疽為「癰發有處,不可隱忍」,強調及早治療;《外科啟玄》則指出:「百脈疽者,毒結百脈之會。」皆說明此症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。
脈疽一病,雖屬外症,然其根本在於內在氣血失調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