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脈絕

病名:脈絕為中醫病證名,指血脈枯澀敗絕之重症,屬氣血衰竭之危候。此證多因臟腑虧虛、氣血耗竭,或久病傷正,致經脈失養、營血枯涸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空虛:長期氣血不足,脈道失充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」,終致脈絕。
  2. 臟腑氣絕:尤與手少陰心經關係密切。心主血脈,若心氣衰竭,則血行無力,脈絡瘀阻,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所述:「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,血先死矣。」
  3. 陰陽離決:病至晚期,陰陽失調,真元耗散,脈象微細欲絕,甚或伏匿不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脈象:脈微欲絕,或沉伏不出,觸之難及,此為「真臟脈」之一,預後極差。
  • 外候:面色枯槁無華,唇甲青紫,毛髮焦脆脫落(如《千金要方》云「顏焦發落」),四肢厥冷。
  • 兼症:可伴神昏、喘息微弱、二便失禁等元陽欲脫之象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指出:「足少陰氣絕,即骨枯……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色澤去,故面黑如漆柴者,血先死。」強調腎氣衰敗與脈絕相關。
  • 《脈經》亦載:「脈絕者,陰陽氣不相接也。」說明此證本質為陰陽離絕之危象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脈極:為五勞之一,屬虛損範疇,雖見脈象虛弱,但未至絕而不至之程度。
  • 脈微:脈象極細軟,然尚可觸及,較脈絕病勢稍輕。

附註:脈絕多見於重病末期,如厥脫、臟竭等證,古有「三日死」之說,提示其病情凶險,需結合四診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