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厥
定義與概述
脈厥是中醫厥證之一,指因各種病理因素導致脈象極度微弱或暫時消失,但患者仍有生命跡象的特殊病證。其特徵在於「脈息似無而氣猶存」,屬於中醫診斷中的危重證候。
病因病機
溫疫失治型
此型見於《溫疫論》記載,主要病機為:
- 外感溫疫邪氣內傳,形成裡實熱證
- 應下失下,邪熱壅閉於內
- 營衛氣血受阻,不能外達四末
- 脈道閉塞,脈象極度微弱或消失
戰汗後型
此型見於《傷寒尋源》記載,發生於戰汗之後:
- 正邪交爭劇烈後,氣血暫時未復
- 陽氣暫時不能外達
- 脈道氣血運行暫停
- 但根基未傷,呼吸尚存
其他類型
臨床還可見:
- 過用寒涼藥物強遏熱邪,導致邪氣內伏
- 氣血逆亂,脈道暫時閉阻
- 陽氣暴脫之初,尚未完全離絕
臨床表現
主症
- 脈象極度微弱如絲,沉細難尋
- 或兩手脈搏完全觸摸不到
- 但患者仍有呼吸、意識(或沉睡)
- 面色可能蒼白或潮紅不一
兼症
根據不同類型可有:
- 溫疫型:高熱、煩躁、便秘、腹滿
- 戰汗型:先有寒戰後大汗,繼而沉睡
- 陽脫型:四肢厥冷、氣息微弱
診斷要點
- 脈診特徵:六脈沉伏難尋,似有似無
- 呼吸觀察:呼吸尚存,與真死有別
- 病史追溯:多有應下失下或戰汗經過
- 兼證辨別:結合其他症狀判斷病因
治療原則
溫疫壅閉型
- 治法:通腑瀉熱,開通脈道
- 主方:承氣湯類方劑
- 大承氣湯:用於燥屎內結明顯者
- 小承氣湯:用於氣滯為主者
- 調胃承氣湯:用於熱結偏重者
- 用藥要點:緩下熱結,不可過急
戰汗後型
- 治法:靜待氣復,輔以調和
- 處理方式:
- 保持環境安靜溫暖
- 可予生脈散益氣生津
- 嚴密觀察呼吸變化
- 禁忌:妄用辛溫發散或寒涼遏伏
陽氣暴脫型
- 治法:回陽救逆
- 主方:四逆湯類
- 通脈四逆湯:用於陰盛格陽
- 白通湯:用於陽氣暴脫
鑑別診斷
- 真臟脈:脈象散亂無根,多預後不良
- 昏厥無脈:多伴意識喪失,脈停時間較長
- 氣血兩虛脈微:脈弱但持續可及,無突然變化
- 屍厥:深度昏迷,生命跡象幾無
預後轉歸
- 溫疫型:及時攻下,脈復熱退則癒
- 戰汗型:多能自復,醒後脈漸有力
- 誤治型:需糾正錯誤治法,方可轉佳
- 失治型:可能轉為脫證或內閉外脫
文獻記載
- 《溫疫論》:「應下失下,內結壅閉,營內不能達於四末。」
- 《傷寒尋源》:「戰定之後,其人忽沉沉睡去,如死一般...此屬脈厥,久之自複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脈厥者,脈伏不見,氣猶未絕也。」
脈厥作為中醫急症之一,體現了中醫對生命徵象的細微觀察與獨特理解,其辨證關鍵在於區分真厥與假厥,判斷氣血閉阻的程度與性質,從而採取相應救治措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