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口
脈口,又稱寸口或氣口,為中醫脈學重要術語,指手腕橈動脈搏動處,屬手太陰肺經所過之位。《靈樞·終始》云:「持其脈口、人迎,以知陰陽有餘不足,平與不平。」此處強調脈口與人迎(頸部動脈)並診,可判別陰陽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平衡。
脈口之理論基礎
- 肺朝百脈:脈口屬肺經,肺主氣而朝百脈,全身氣血通過經脈匯聚於此,故能反映五臟六腑之狀態。
- 三部九候:脈口分為寸、關、尺三部,每部以浮、中、沉三候取脈,合稱「九候」,對應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之病變。
- 氣口獨為五臟主: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指出,氣口為「五臟六腑之所終始」,因其為脾胃水穀精微上輸於肺之通道,故能統攝全身氣機。
脈口診斷之應用
- 陰陽盛衰:脈口搏動過強為陽盛,過弱為陰盛;與人迎脈對比,可辨外感內傷。
- 臟腑病位:左寸候心與小腸,右寸候肺與大腸;左關候肝膽,右關候脾胃;兩尺候腎與膀胱。
- 脈象主病:如浮脈主表證,沉脈主裏證;滑脈主痰濕,弦脈主肝鬱等,皆需結合脈口三部細辨。
與相關名詞之區別
- 人迎:位於頸部(足陽明胃經),主候陽氣外盛,常與脈口對比以判別經絡虛實。
- 趺陽:位於足背(足陽明胃經),用於輔助診斷脾胃氣血,尤見於危重症候。
脈口診法為中醫獨有之精微技術,需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掌握其變化規律,方能準確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