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褥感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褥感染(現代醫學病名,中醫稱「產褥熱」)為產後重症之一,屬中醫「產後發熱」、「熱入血室」、「惡露不絕」等範疇。此症因產後氣血虧虛,外邪乘虛侵入胞宮,或瘀血內阻,鬱而化熱,導致全身或局部炎癥反應,多發於產後十日內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後正氣虛弱,胞脈空虛,若調攝失當,易感風熱、濕毒之邪,或瘀血滯留,鬱久化熱,熱毒蘊結胞宮,上擾氣血,發為高熱、腹痛等症。其病位主要在胞宮、衝任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相關,病性多屬實熱或虛中夾實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高熱寒戰、少腹疼痛拒按、惡露量多或臭穢如膿,或夾血塊。
- 兼症:煩渴汗多、皮膚瘀斑,甚則神昏譫語(邪入營血之象)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熱毒瘀結證
- 表現:高熱不退,惡露紫暗有塊,腹痛劇烈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化瘀排膿。
- 方藥:大黃牡丹皮湯加減(大黃、牡丹皮、桃仁、冬瓜子、芒硝),酌加敗醬草、紅藤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
陰虛血熱證
- 表現:午後潮熱,惡露量少色紅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養陰清熱,涼血化瘀。
- 方藥:清營湯合生化湯加減(生地、玄參、丹參、金銀花、連翹),佐紫花地丁、蒲公英解毒。
-
氣血兩燔證
- 表現:高熱煩躁,皮膚瘀斑,神昏譫語,舌絳少津。
- 治法:清氣涼血,解毒開竅。
- 方藥:清瘟敗毒飲加減(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梔子),高熱神昏可配安宮牛黃丸。
隨症加減
- 津傷煩渴:加天花粉、蘆根、石斛以生津止渴。
- 瘀痛明顯:加蒲黃、五靈脂活血止痛。
- 熱毒熾盛:重用穿心蓮、白花蛇舌草加強清熱解毒。
外治法與調護
- 針灸:取穴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三陰交,瀉法清熱;腹痛加關元、中極。
- 中藥外敷:少腹腫痛可用金黃散調敷局部,助消腫止痛。
此症病情兇險,中醫強調「急則治標」,若邪毒內陷,需結合現代醫學積極救治,以防熱深厥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