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逆四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脈逆四時
脈逆四時為中醫脈學重要術語,指人體脈象與四時節氣相應的正常規律相違背,呈現異常病脈之狀態。《內經》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健康之脈當隨四季更迭而呈現「春弦、夏洪(鉤)、秋毛(浮)、冬石(沉)」之象,此為氣血順應自然陰陽消長之表現。若脈象與四時相逆,則反映臟腑氣血失調,甚或真臟脈現,屬病重之兆。
經典論述溯源
- 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
指出「脈有逆從四時」,若「春夏而脈瘦(沉細弱),秋冬而脈大(浮洪盛)」,即為逆四時。春夏陽氣升發,脈當充盈而略弦洪;反見瘦弱,示陽氣虛衰。秋冬陽氣內藏,脈應沉實;反見浮大,則為陰不斂陽,虛火外越。 - 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
進一步闡明「春得肺脈(毛)、夏得腎脈(石)、秋得心脈(鉤)、冬得脾脈(緩弱)」均屬逆四時。此為五行相剋之異象:春應肝木反見肺金之脈(金剋木),夏應心火反見腎水之脈(水剋火),提示臟氣受制,病勢深重。若脈更見「懸絕沉澀」(極度虛弱或滯澀),則真臟氣敗,預後凶險。
病機與臨床意義
- 氣血陰陽失和:逆四時脈象本質為人體陰陽升降失常。如春夏脈沉細,乃陽虛無力外達;秋冬脈洪大,屬陰虛陽浮。
- 臟腑生剋紊亂:脈象與季節五行屬性相逆,如冬見脾土緩脈(土剋水),提示水土不調,中焦失運,水寒內停。
- 疾病預後判斷:逆四時脈多見於久病、重病,若兼見「真臟脈」(無胃氣之脈),則為臟氣衰竭之危候。
與「脈從四時」之對照
「脈從四時」為順應季節的正常脈象,反映氣血調和。如春脈微弦而柔和(肝氣條達),夏脈洪大而有根(心陽充沛)。二者對比,凸顯「逆四時」之病理特性,亦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路。
此概念深植於中醫整體觀,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象學說,為脈診辨證之關鍵依據。歷代醫家如王叔和《脈經》、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皆承此論,用以析病機、斷吉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